骶骨腫瘤往往被視為手術禁區(qū),。尤其是骶骨大腫瘤,、血供豐富、部位特殊,、手術難度極大,,經(jīng)常腫塊突入盆腔,與周圍神經(jīng)叢和大血管粘連在一起,,手術切除很容易損傷周圍血管引起難以控制的大出血,,或損傷盆腔神經(jīng)叢引起癱瘓和大小便失禁。
近日,,附屬醫(yī)院脊柱外科,、胃腸外科、手術室麻醉科,、重癥醫(yī)學科二病區(qū)等團隊聯(lián)合診治,,成功為一位骶骨腫瘤大約10cm×10cm×9cm的楊姓患者實施手術,多學科團隊力量將患者風險降到最低,。目前,,患者已康復出院。
60歲的楊伯伯3年前出現(xiàn)骶部疼痛麻木,,同時伴有腹痛,,由于這些不適尚可忍受,楊伯伯一直沒有重視,。近日,,楊伯伯因骶部疼痛加重而就診入住附屬醫(yī)院脊柱外科,經(jīng)完善相關檢查后被確診為“骶骨腫瘤”,,直徑近10厘米,。腫塊大部分突入盆腔,,與血管、神經(jīng)叢粘連在一起,,向后則侵襲破壞了骶3,、4椎體。經(jīng)(MDT)團隊認真會診和一系列術前精心準備,,決定為患者實施個性化手術方式:“先前路再后路”,。
脊柱外科主任王洪崗介紹說,骶骨腫瘤血循環(huán)特別豐富,,周圍網(wǎng)狀靜脈叢纏繞,,切除手術即使非常順利但出血量也往往多得驚人。術后可能出現(xiàn)的重要并發(fā)癥(癱瘓和大小便失禁,、傷口感染)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所以,骶骨腫瘤既往被視為手術禁區(qū),。仔細評估,,尋求多學科合作,優(yōu)化質量方案,,對患者手術方式選擇,、骶神經(jīng)根的保護及術中止血處理方式是手術成功的關鍵,術前(MDT)團隊充分評估和預見性的應急準備,,密切配合,,技術熟練,術中需采用放大鏡仔細完整切除腫瘤和小心保護神經(jīng),,盡力使切除范圍廣泛而又盡可能的保護好神經(jīng)根,。
近日,由麻醉科主任王永旺和副主任醫(yī)師唐娟為患者實施全身麻醉術中控制性降壓,,先由胃腸外科主任菅志遠主刀,,經(jīng)腫瘤前方用腹腔鏡技術將盆腔內腫瘤和周圍大血管仔細分隔開,再將患者轉至俯臥位由脊柱外科主任王洪崗切開患者骶部皮膚,,打開骶骨椎管,,使用放大鏡仔細分離神經(jīng)根后從后方切除腫瘤。手術歷時近6個小時,,在手術醫(yī)生,、護士和麻醉師的密切配合下,完整切除了腫瘤,,腫瘤大約10cm×10cm×9cm,,如拳頭般大,手術全程出血不到400ml,。術后患者大小便正常,。術后病人送至重癥醫(yī)學科二病區(qū)治療,,經(jīng)桂醫(yī)附院多學科團隊的精心治療和護理,患者已康復出院,。
胃腸外科主任菅志遠介紹說:腹腔鏡下手術的微創(chuàng)優(yōu)點已經(jīng)得到公認, 并已經(jīng)廣泛應用于外科腫瘤切除的各個領域, 治療效果受到普遍認可,。
該患者腹腔鏡的優(yōu)勢在于: (1) 可明確判定骶骨瘤體的包膜層; (2) 可抵達狹窄的盆腔并放大局部視野; (3) 對胃腸道干擾小, 功能恢復快。同時, 超聲止血刀的應用, 能以銳性解剖和極少的出血將瘤體與周圍的粘連分離,。利用腹腔鏡技術必要時結扎雙側髂內動脈后進行骶骨腫瘤切除明顯減少了術中出血量,同時利用超聲刀對骶骨腫瘤前方進行有效的游離, 減少了從骶骨后方進行非直視下腫瘤分離造成的出血及可能的直腸損傷下于骶骨前游離直腸后方及兩側,,盡量使骶骨瘤體包膜與前方軟組織分離, 直至腫瘤完全與前方的組織游離,。
麻醉科主任王永旺分析說,骶骨腫瘤手術切除時往往出血量巨大,,術中往往出現(xiàn)血流動力學的劇烈波動,,麻醉前對患者心肺功能作出精準評價,術中采用高容性血液稀釋和控制性降壓的方法,,在保證重要臟器有效灌注的前提下,,盡量減少術野出血,但是要充分考慮脊髓血液灌注將會受到重大影響,,患者血壓不可維持得太低,,必須避免造成人為的脊髓損傷。
(文/李曉玲,、支榮 圖/脊柱外科提供 審核/王振冉,、李錦)


骶骨腫瘤影像

多學科手術團隊腹腔鏡前路手術進行中

手術團隊正在為患者實施后路手術

大約10cm×10cm×9cm的骶骨腫瘤被切除